2023年过半,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,我国经济显示强大韧性。1至6月,以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“新三样”出口持续火热,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【资料图】
据上海海关统计,上半年上海口岸外贸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2478亿元,同比增长74.7%,出口值占全国46.4%。需要说明的是,上海口岸的出口统计并不单指上海一地,而是指全国各地所有从上海口岸出口的货物总值。
以服装、家具、家电为代表的外贸“老三样”,是典型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,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和成为出口制造大国立下汗马功劳。如今,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等外贸“新三样”,代表着先进制造和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方向,体现了中国智造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跃升。哈佛大学发展实验室编制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显示,中国的出口品中的技术复杂度,已经从40位开外提升到第17位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外贸“新三样”充沛的发展动能,反映出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化。
上海本地,提供芯片、软件等组成的车辆“大脑”;向西约200公里外的江苏常州,提供作为“心脏”的动力电池;向南200多公里外的浙江宁波,提供完成“身体”的一体化压铸机……这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“4小时产业圈”图景。
文汇报相关报道
“4小时产业圈”是随着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逐渐形成的。我国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,建成完整产业体系,产销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。2022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05.8万辆,其中长三角四省市产量约290万辆,占比四成以上。
据统计,如今在长三角布局整车生产工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超过10个。在江苏,动力电池及配套重点企业超过140家,电机、电控、电驱动总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不断增加。在浙江,环杭州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推进,温州、台州沿海汽车产业带转型提升。在安徽,“整车—电池—电机—电控”全产业链已经形成,整车、零部件、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全面实施。
完整和稳定的产业链,让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追赶并领跑全球先进。目前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95%以上,带动上游360家供应商、10万个就业岗位及7000亿元累计订单,60家中国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商体系。
作为“领头雁”,上海一直被赋予先行一步梯度辐射带动长三角发展的重任;而今,长三角一体化正在织就更加紧密的供应链、产业链,区域内的发展鸿沟正逐步被同频共振填平。
据上海海关统计,上半年,上海口岸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总值达767亿元,同比增长1.2倍;江苏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总值超千亿元,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出口43.9亿元、475亿元、534.7亿元,分别增长481%、60.9%、4.8%;浙江的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05.5%、71.8%和22.9%;安徽“新三样”产品合计出口219.3亿元,同比增长51.7%,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出口16.9亿元、75亿元、127.4亿元,分别增长152.6%、 187%、14%。
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,区域内的同题竞争将被更有效的分工合作体系取代。
在7月31日举行的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,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。示范区高新区占地面积19.54平方公里,依托长三角区域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,重点发展数字产业、智能制造、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、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。
近年来,紧扣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两个关键词,长三角打破行政壁垒,提高政策协同,不断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。这一过程不仅实现更加均衡的市场和公共服务配套,也进一步激发市场发展潜力,通过产业分工和企业布局,持续强化区域内不同城市间政府层面、企业层面、体制层面的相互沟通,推动市场要素的连接与合作,实现在区域一体化市场内更加顺畅和高效的市场要素配置。
长三角创新链、产业链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正驶入快车道,风光这边好。
(来源:人民日报中央厨房-大江东工作室)